2019年10月1日——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终身学习研究所和哥伦比亚麦德林市联合举办的第四次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ICLC)在麦德林市成功举办,包括50位市长、政府代表和来自世界各地专家在内的650位与会代表,聚焦“包容——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城市的原则”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作为中国代表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大会发言,“建设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的上海经验”引发广泛关注。
黄浦区社区学院院长费秀壮作为代表团成员交流研讨。
上海经验有何特色亮点?
上海自1999年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是中国最早提出学习型城市愿景的城市。在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从“城市与发展:上海学习型城市的特色名片”“包容与公平: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推进策略”“监测与保障:上海学习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推进策略、实施路径与监测保障,展示了上海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成效,获得世界各地代表的赞誉。
上海在“学习的城市、卓越的未来”这一共同愿景下,形成了以“政府推动、各部门协作、社会多方力量合力推进、市民主动参与”为特点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模式。上海积极实施包容、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促进每一个市民个性而全面的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在上海,已形成完整的社区教育网络。其中,区级社区学院/老年大学81所,街镇社区学校/老年学校212所,村居委学习点5800多个,还有数以万计的楼组/睦邻点/中心户/宅基课堂。同时,上海继续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有1所开放大学,61所高校继续教育学院,19所高校开设自学考试。有多元的社会学习场所。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130个,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有270个点,30条主题线路。
在上海,网络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新天地。“上海学习网”注册用户数已达443万,在线课程3万多门。老年人、青少年、白领、一线职工及外来务工人员、残障人士都能得到便捷的学习机会。
2011年颁布的《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更为市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法律保障。2012年,上海在全国设立首个省级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搭建了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立交桥”。同时,上海积极开展学习型城市监测工作,以及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工作,为上海学习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教育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UNESCO学习型城市将于2019年至2021年实施全球网络的未来战略,根据网络城市认同的优先问题和事项,设立了七个主题,分别是: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公民教育,教育规划、监测与评估,全民健康与福祉教育,读写能力(阅读、家庭读写),企业家精神,平等与包容。其中,上海成为“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协调城市”。
在未来两年内,上海将在终身学习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牵头协调开展相关工作,包括:组织召开本主题相关的国际会议,交流主题成员城市的最新政策、工作成效和创新实践;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开拓线上交流平台,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聚焦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工作报告等。
作为“上海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黄浦又有哪些地位和作为呢?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中心在黄浦
大会上,倪闽景副主任重点介绍的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工作,可与我们黄浦息息相关。早在2016年底,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中心揭牌仪式在黄浦区业余大学、社区学院举行,标志着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中心正式落户黄浦。
黄浦区教育局委托黄浦区业余大学、黄浦区社区学院承接上海市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中心的建设项目后,以“创新发展”为发展理念、以“跨界融合”为建设机制,力争通过阶段性努力,力求使之建设成为:开展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的基地;功能强大、基础数据完备的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发展的监测数据库。并在中心建设、数据发布、监测服务、站点拓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持续监测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和能力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项目,构建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的长效运行机制,已成为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夯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中心将在市区相关单位指导下,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开放共享、多渠道采集的大数据平台,构建终身学习评价促进终身教育政策调整的良性互动机制,立足上海城市发展,关注学习者的终身发展能力,积极为提升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支撑。
在黄浦,看上海,观世界!学习,让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