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年已90岁的老人,吴孟超和秦怡,一位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依然心系病人,奋斗在手术台上,不知疲倦。一位历经生活磨难的卓越艺术家,依然牵挂着观众,坚强地活跃在艺术的舞台,不知辛劳。
我困惑,是什么让他们忘记了自己,而让心中装满了他人?
是一种责任感?还是某种不可动摇的信念?还是一种习惯?
应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深知自己的才能能造福他人,而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不仅让他们忘记了自己,也让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考虑自己。看着自己让那么多处在痛苦深渊的人被拯救,自己的艺术让那么多人如醉如痴,他们不隐也不愿浪费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活着的使命就是让他人开心。
但是,如果我们拥有这种超凡的才能,如果我们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我们也会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享受去满足他人的需求吗?
不确信自己能。
这是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需要学习的第一点。
那么应该是某种不可动摇的信念。
让我们先看吴孟超:“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把‘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只有被学生超过的老师,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 我们也许会得出结论:是这些关于好医生、成功老师的信念和把肝癌帽子甩掉的决心让他眼中只有他人。
那么对于秦怡呢?“我希望明年新作品能跟观众见面。” “去年儿子已经去了,没有牵挂了,这20万元存款就用来帮助灾区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能说是对艺术的执着和儿子的不幸让她忘记了自己?如果说上苍也慷慨地赐予了我们美丽、智慧、健康,以及人们狂热的追捧,却同时也带给我们绵长无比只能独自承受的苦楚。我们愿作这样残酷的交换吗?
确信自己不能。
这是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需要学习的第二点。
那么说这种无私是一种习惯。
如果我们习惯了为他人考虑,就不会知道如何去考虑自己。或者说由于为他人着想已经让他们失去了为自己着想的能力。那么我们能否习得这种习惯呢?
好像很困难。
这是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需要学习的第三点。
社会责任感、信念和为他人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变得特别伟大。
但愿:当我们为一点点私利而斤斤计较的时候;当我们抱怨工作太累、薪酬太低的时候;当我们被一点点困难吓得而要屈服的时候;当我们忙于为自己争名夺利的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聆听他们的声音: “我们能不能把"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我们建议,以"两弹一星"和"神舟六号"攻关精神和运行机制为榜样,组成打破部门界限、学科界限的肝癌攻关协作组”。“不要打妈妈脸,因为明天要拍戏……”(梁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