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学历教育 > 社区教育 > 正文
初心不忘 踏拾前行——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海派文化体验基地成立十周年
发布日期:2023-11-28 10:42:44 作者:强晟 







    201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海派文化体验基地由上海市教委授牌成立,成为首批市级八体验基地之一,黄浦区社区学院在黄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的直接指导下负责基地管理运行。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海派文化体验基地通过跨系统整合转化社会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服务,由此开启了持续十年的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终身教育,促进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双向促进的实践探索之路。

一、以文化为核心

社区教育需要彰显区域文化特色,文化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养分。海派文化具有包容、开放、创造的文化内涵,又包含了红色文化、江南文化、重商文化、海洋文化的底色。黄浦区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开发“海派文化”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社区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海派文化基地”由此而来,也以此为建立之基。我们将具有海派黄浦特色的“中华老字号”“老城厢”文化确立为主体框架,历经十年的持续推进,拓展了一批富有特色,在市民中有口碑的企业、场馆类实体体验点,并通过借助和转化体验点的场地与人员队伍,倡导实践“店(殿)堂即学堂”的学习方式,将它们转变成为了市民家门口的终身学习园地。同时以终身学习资源分享为纽带,促进“社区学院——市民学习者——多元主体”学习共同体形成,创设共享、共赢的局面,推动终身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以需求为导向

“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是基地十年来一直秉持的理念,也是基地一直受到市民喜爱的关键所在。据近年来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的人口呈现高学历、老龄化程度高两个特点,基于此,在学习项目、学习活动的打造上,基地也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综合“时空”“年龄”“学习方式”等多维度考量,以实现供求对接。目前,基地既有面向中老年群体的系列课程,也有面向中青年和学习团队的单日体验课程以及面向未成年人的暑期亲子活动;在学习方式上,既有“面对面”的线下面授课程,也有直播或可回放的云端课堂,还有以行走和实景式沉浸学习为特点的“移动课堂”;同时我们也配套了读本、教材等多种载体的学习资源十年来,基地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学习资源体系,也涌现出一批深受市民喜爱的特色品牌项目(活动),持续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动力。

三、以制度为保障

“管理制度”“运行制度”“评估制度”多管齐下,保障基地规范有效地运作。基地制定《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海派文化体验基地管理制度》,明确体验点的准入条件和建设内容;以年度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责,重点对人、财、物的使用进行了具体的规范;实行项目化管理,制定年度项目方案设计和年度经费预、决算;参考市级体验基地评估要求制定体验点评估指标,建立评估机制,并在过程中扎实推进由试点评估到全面覆盖,以评促建,提升体验基地的运行效能。

四、以创新为动力

“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趋势市民数字化学习需求共同助推下,自2020年起,基地因需而动,化危为机,应对和迎接转变,相继推出“海派生活 上海故事——微课中的海派文化”“红房子线上西菜课堂”等线上学习资源,满足市民“足不出户也能学”的学习需求;思考探索新形势下的市民学习途径,推出“市民体验官”概念,由体验官导学、导览,深入发掘体验点的学习元素和隐藏宝藏;融合线上地图导览和AR导览技术,推出“海派文化体验基地护照”小程序,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市民带来全新的体验方式;选取热门点位和体验项目,拍摄“人气vlog”,用新的方式开展宣传,走近市民……近两年来,基地也将“智慧场景学习”“智慧助老”等理念融入到学习资源的开发中,设计星光智慧棚拍体验项目,市民可体验自助式专业摄影全过程,过一把“摄影师”“民星”瘾。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海派文化体验基地的建立是社会发展、学习方式变革以及政策号召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特色文化孕育,市民学习需求推动的结果。十年来,来自星光摄影、红房子西菜馆、恒源祥、天宝龙凤、叙友茶庄等16个点位的200余名志愿者教师加入到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队伍中,基地共计开发体验项目59个,开展活动4776场,服务市民1349267人20个学习项目、26个体验活动分别获评市级特色品牌和活动“市民海派文化实践体验日”“海派嘉年华 星光怀旧市集”两个项目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新的起点,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海派文化体验基地将扎实推进,始终市民学习需求作为出发点,从海派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制度护航,通过创新寻求突破,为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终身教育、为推进数字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社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为实现“学习,让生活更幸福”的愿景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