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融合发展 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2020年上海市黄浦区业余大学教育质量年报
2019年是发展奋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全国人民喜迎建国70周年,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深悟透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在黄浦区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教育党工委的决议和指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凝聚共识,谋求发展。
2019年也是学校以综改项目为引领,持续推进全方位、全员、全过程供给侧结构改革,谋求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学校的三年综改项目“以供给侧改革理念 促进区办成人高校转型发展“作为“黄浦区推进教育综改项目”重点项目迎来结题之年,被黄浦区教育局评定为 “优秀”项目。这一年学校迎来了黄浦区业余大学中青年教师沙龙成立十周年、黄浦区业余大学与武警合作办学十周年。这一年学校还接受了上海开放大学委托上海教育评估院对黄浦分校的办学水平的试评估。一年来学校各块教育融合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项目引领,推动学校“四教融合”发展
2019年是学校实施以“供给侧改革理念 促进区办成人高校转型发展”三年综改项目的最后一年,学校在前两年改革基础上,加强学校体制、制度、组织、资源保障,推动学校“四教融合”发展,实现成人高校的转型发展。
(一)改革供给体制
学校有黄浦区业余大学、上海开放大学黄浦分校、黄浦区社区学院、黄浦区老年大学四块牌子,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教学,实行“四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各块党支部也由学校党总支统一领导。学校领导班子共商决策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大事,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上互相融合,协同推进。
(二)强化组织保障
学校在前两年将业大、开大两个教务处合并重组,分为“教育发展处”和“教育教学处”的基础上,继续拓展管理部门的责职,校办、信息中心从原来只服务于学历教育扩展到全面服务于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和社区、老年教育。学校在前两年鼓励中层干部走上社区学校管理岗位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层干部的移岗锻炼,促进中层管理岗位的融合。2019年教育发展处教育发展处有2位后备干部走上了老年大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管理岗位。强化组织保障,加快了学校管理的效率,促进了四教融通。
(三)完善制度建设
学校制定了《校社联动、校企联动的相关制度》、《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建共享的制度》、《关于黄浦区市民学习基地建设经费的相关说明》、《上海市民海派文化体验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以此来推进校区、社区和企业的联动,用制度保障学校的融合发展。
(四)整合资源配置
学校打破各种限制,实现了校内外各种教学场地、教学设备、信息平台等资源共享。各类教育不再按照校区进行分布,而是整合后重新安排,各校区都是白天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晚上和周末开展学历教育。学校信息化工作由原先服务于学历教育转变为辐射学历、职业技能培训、社区、老年教育等多个模块。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引入实物投影等设备,便于开展老年教育,并对多功能厅进行功能升级,为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提供便利。学校的信息平台整合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四个模块,统一发布通知、推送新闻。
(五)促进师资转型
在绩效考核制度下,学校适度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教学工作量进行换算,鼓励学历教育教师走入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中。黄浦区业余大学英语系、艺术系教师,先后走进老年大学课堂。2019年,黄浦区业余大学艺术系共有5位老师,根据老年学员的需求,开发了《漆艺漆画》、《创意丙烯》、《手绘速写及电脑综合》等5门创新性的实操课程,在丰富老年大学的选课资源,满足老年学员需求的同时也拓宽了教师发展空间,促进教师转型,融入终身教育的大平台
二、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适应学生学习需求、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多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为教师成长提供交流平台
2019年,正值学校“中青年教师沙龙”成立十周年。十年来,“中青年教师沙龙”已经成为辅助中青年教师展示教学实践成果、探讨课程教学改革、交流专业教学科研的重要载体;成为开展教学交流与教改研讨,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适应办学功能拓展,参与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培训教育等各类教学活动的助推器与孵化器。学校在迎来“中青年教师沙龙”成立十周年之际,全面总结展示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开展全校性的总结、回顾和展望,拍摄了“专业‘沙龙’成长葱茏”的专题片,邀请了伴随“中年教师沙龙”十年成长的骨干教师进行展示交流,年轻教师在参与沙龙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参与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中成长的案例给了很多青年教师鼓励。
(二)为教师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深知教师参与科研和进修培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性,2019年学校制定了《上海市黄浦区业余大学科研管理制度》、《上海市黄浦区业余大学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办法》两个文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科研和培训工作。
科研管理制度,明确了科研管理的目的、职责、流程。明确了将科研成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进一步激励了全校教师投身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制度明确了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进修培训的基本要求,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基于学校转型发展需要的培训。学校积极提供教师培训机会,2019年围绕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如何申报研究课题等内容,邀请长宁区业余大学宋亦芳教授做了“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报告。学校推荐多名青年教师参加上海开放大学邀请英国开放大学专家来校开展 “学习设计与课程设计工作坊”和“辅导教师培训工作坊”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上海开大师资中心超星在线课程学习,学校教师共参加了 “师德师风”和“科研素养与教学能力”主题课程学习几百门次。
(三)为教师成长提供团队支持
抓系部团队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在对系部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形式、内容进行基本规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系部团队建设,营造教师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研讨、教学经验分享的氛围。
2019年各教学系部开展了系列说课、评课交流活动。教师们分享各自课堂教学的案例,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研讨如何在课改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深入浅出地进行有效教学。如艺术系说课主题教研活动中,针对如何打造有效课堂,以及如何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专项的说课和互动评课。基础部的教师在说课交流中呈现了各自的教学方法,有的偏重课程中实践性内容的设计、有的侧重课程内容中涉及的人物分析、有的课程则在课程导入以及实例的选择上下功夫,有的侧重于教学反思。教师们都认为系部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帮助和交流展示,不仅给了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也给了大家相互学习的机会,每个教师身上的闪光点都值得其他教师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三、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服务有效性
学校深入调研生源现状特点,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员对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支持服务的需求,不断调整观念,制定措施,开展教学研究,致力教学优化,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服务有效性。
(一)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变化,2019年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处和教学系部对业大各招生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实践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对每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进行了课程整合与优化,注重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明确培养规格及课程的对应。每个专业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和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明确岗位所需能力与支撑课程的对应,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了思政课,增加了英语和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今后专升本学习及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2019年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工作中,学校组织系部教师重新编写课程教学大纲,重新选定教材,各系部在编写教学大纲工作过程中,对课程教学内容、学期和学时安排、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一体化设计,明确每门课程或培养环节的目标和作用,及其承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任务,使教学内容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进而支撑培养目标,将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大纲的编写中来。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在使学生的学习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2019年学校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强调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从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后促学等多环节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一体化的精心设计,优选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平台和微信公众号提供学习资源及互动交流的窗口,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支持,提高教学效率。
(三)优化教学模式
学校先后开展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等课题研究,2019年教学系部在组织教师开展观摩最佳教学实践案例后进行学习研讨交流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拓宽混合式教学的思路,将网上网下教学的课时分配、教学方式、学习考核等教学要素整合策划,让多种教学方法在过程中交叉,效果上互补,在融合中增强教与学的效果。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学习载体,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赋予成人教育课程教学的新的生命力。2019年全校仅学历教育就建设了63门课改课程、58个课程微信公众号,这些课程和学习资源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不断提升。
四、科研先行,推动各类教育教学改革
2019年是学校教育综改项目结题之年,学校以综改课题为引领,学校开展了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1个结题报告、4个系列子报告、26项过程性研究成果等一系列的研究性成果。
(一)推动教学改革上新台阶
学历教育2019年完成了8各子课题,如《基于微信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市场营销学课程学习资源设计的实践与研究》、《“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成人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成人英语学习者成长型思维模式培养的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混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混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移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图形与字体>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等。这些课题的研究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并从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进而应用规律,再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教学改革上了新台阶,在科研指导下的教学改革避免了盲从性,随意性,提高了教学改革的成效。
(二)拓宽教育教学思路
2019年非历培训和社区老年教育完成了《提供更开放更适切更丰富的教育供给服务——培训部家政、育婴项目“供给侧理念指导下转型发展”案例分析》、《供给侧理念指导下的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老年教育进家庭 服务居家养老——供给侧改革理念指引下老年教育特色发展案例》等,这些研究课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了学校在供给侧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在培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拓宽了非学历教育的教学改革思路。
五、合作办学,探索智力拥军新举措
学校自2009年以来,积极响应“智力拥军”的号召,和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原一支队)开展学历合作,致力于为支队官兵提升学历、增强技能、提升综合竞争力服务。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在支队家属子女共享文化资源、参与社会实践等领域不断拓展共建内涵。2019年学校为了为适应军队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以及落实教育部高质量办学的精神,积极探索合作办学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武警官兵工作性质特殊,学习需求、时间、形式都需要量身定制,所以学校本着“为兵服务”的宗旨,主动对接对方,多次相互走访、了解部队需求,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部队特点,学校充分依托支队在思政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优势,将有关课程与部队的教育训练内容结合,把思政课程与与部队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法制教育并轨,把部队的军事科技知识培训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的选修课。完善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以满足部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规范管理服务流程
近年来随着武警学员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针对学员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一直是我校开展武警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教育教学处在梳理以往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根据武警学员的特点新修订了《武警教学工作流程》,为武警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教职员工明确职责、加强沟通,进一步提高对武警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充分考虑武警学员工作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按照教学规范来组织日常教学工作,全过程落实教学质量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网络平台和学习资源的建设,从认识到位、服务到位、管理到位和沟通到位四个方面,规范开展武警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合作办学教学质量。
(三) 提供多样化教学服务
经过支队领导与校方的反复沟通协调,校方根据武警学员的工作作息安排教学,校方积极拓宽教育形式,不拘一格,敢闯敢试,摸索出了“配送学习资料+教师上门授课+推送视频课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教学上主动适应武警学员工作具有阶段性、突发性、随机性,驻地分散等特点,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作很大程度的适应性改变。学校除了送教上门开展面授教学,还继续坚持编写好教学辅导材料,落实好电脑教学数据库建设、在线答疑等多种手段送教上门,为武警学员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服务和支持。此外,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师资,为支队举办新闻报道员培训班,从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和摄影基础几个模块,进行应用教学,教学反馈较好。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区域终身教育内涵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资源整合方式,完善体制机制,科学布局、扩大供给,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校竞争力,努力为构建黄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平台服务,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再上新的台阶。